南美海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镇街之宝南海狮山重燃千年窑火点亮文化 [复制链接]

1#
02:54在南海狮山镇官窑,民间流传着一句古话——先有官窑,后有佛山。在南海博物馆举行的“源·流——海丝视野下的南海符号”展览显示:两宋时期,以奇石窑和文头岭窑(古称“官窑”)为代表的宋代南海窑兼烧内销外贸产品,乘着“海上丝绸之路”的风帆,从南海到达世界。所以官窑许多老人至今仍保留着一句出现频率颇高的方言:“隔海”——碗碟盆罐、残陶碎瓦,背后乃是动人的文化“出海”的故事。历史上,官窑水道还是南海县、广州城取道北江上中原的主航道。岭南地区的人流、物流通过官窑水道徐徐北上。通衢要道,四方来客汇聚,八方文化交融,也正是风云故事的高发之地。从这个角度讲,官窑很有可能是古时中原地区的人们对广府风俗文化的第一印象,说官窑是文化瑰宝,实不为过。官窑是狮山的瑰宝,是佛山的瑰宝,更是岭南的瑰宝。佛山“镇街之‘宝’”系列报道首篇将带领读者走进官窑,了解官窑。官窑在年并入狮山镇,至今近二十年。二十年中,与各地其他乡镇不同,官窑并未经历剧烈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殷秩松认为,这段沉寂的岁月,反而使官窑的“精神面貌”得以保存。今天的官窑拥有丰富的可能性。如何用好这份文化瑰宝?据了解,南海“三带三区”中,官窑为郁水官驿文化带和大桃园产城活力区的重要载体;“南粤古驿·十里官窑”项目中,五里“古驿禅院”、六里“榕荫古渡”已基本完工,七里“马步南拳”准备动工。故事正在续写,社会正翘首以盼一个重焕青春气息的“新官窑”。窑曾是“海丝”陶瓷货物的重要产地行走在官窑沿江路上,官窑汽车站、官窑粮仓一类“上了年纪”的建筑不断映入眼帘;老人、孩童成群结伴,散步、嬉戏,各得其乐;古墟码头处,年轻人将鱼线甩向西南涌。此情此景,休闲之至。但要真正品官窑的韵味,少不了当地人提点。在数百年历史的凤山古庙中,两位阿婆向记者细述了繁华墟市旧景,对这座文化古镇连同其“官窑生菜会”等文化遗产的自豪感,显现于她们历经风霜的脸庞。上世纪90年代,何先生夫妇俩自清远来到官窑,经营一家甜品店,以外乡人的视角见证了官窑30年来的兴衰。最先时店铺开至凌晨,如今晚上八九点便可闭店谢客。生意不算热,利润不算厚,但“乡情之浓厚”将一家紧紧留在了官窑。如今,何先生对官窑“十里长街十里商”等往事,亦可随口道出。相比之下,当地人对官窑曾经窑业如何,了解却不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