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海獅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沧州铁狮子vs黄河大铁牛,看看它们的足迹
TUhjnbcbe - 2024/12/31 19:37:00

沧州铁狮子

它位于河北省沧州市东南郊,铸成于后周广顺三年(年),民间称之为“镇海吼”,相传为遏海啸水患而造,是我国现存年代最久、形体最大的铸铁狮子。

沧州铁狮子坐落于原开元寺前,背负巨盆。相传是文殊菩萨莲坐,狮身向南,头向西南,两左脚在前,两右脚在后,呈前进状。

沧州铁狮子的头上和项下分别铸造的“师子王”(注:师子同狮子)和“师子王”身上的“福田衣”以及“师子王”背上的莲花宝座,我们可以断定:《沧县志》记载:铁狮子在旧州城内开元寺前”无误,开元寺内一定是“文殊菩萨”;寺外,高一仗七尺,长一仗六尺“师子王”,背负“莲花宝座”在等着“文殊菩萨”,因为“师子王”是“文殊菩萨”的坐骑。

铸造它的原因,一种说法是后周世宗北伐契丹时,为镇沧州城而铸造;另一说法认为铁狮在沧州的开元寺前,腹内有经文且背负莲花宝座,所以应该是文殊菩萨的坐骑。

还有据铁狮的别名“镇海吼”推测,是当地居民为镇海啸而建造的异兽。

铁狮子采用泥范明浇法铸造而成的,铸造时在身上留有很多铭文。

据《沧县志》记载,传说周世宗柴荣北征契丹罚罪人所铸,“以镇州城”。但是,近现代考古家说,周世宗素不信佛,罚罪之说不足信。而广泛流传且合乎情理的是当地一个有由来的传说,古时沧州一带滨临沧海,海水经常泛滥,海啸为害,民不聊生,当地人为消除这无情的水患,自动集资捐钱,请山东当时的名铸造师李云铸造这铁狮子来镇遏海啸水患,并且取名为“镇海吼”,狮身外面铸有捐钱者的姓名。狮颈右侧铸字:大周广顺三年铸,右肋“山东李云造”。按大周(后周)广顺三年即公元年,其已距今有多年的历史。

关于铁狮子有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很久以前沧州是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的鱼米之乡。它一面临海,远望是海碧天蓝,气候温和。这里的人们朴实、勤劳,日子过的红红火,因此飞禽、走兽也都愿意来这里栖息。

有一年,谷子黄梢时,海面上突起一股黑风卷海浪,咆哮着直扑沧州城,船翻桅折,房倒屋塌,满洼的好庄稼被海水吞没,人也淹死了不少。

这黑风恶浪,原来是因一条恶龙兴妖作怪。它觉得沧州是一个好地方,想独占了这地方做它的龙宫。就在恶龙兴妖作怪之时,人们突然听到像山崩地裂一样的怒吼,只见一头红黄色的雄狮从海边一跃而起冲向大海,像老鹰抓小鸡一样直取恶龙。

海面上龙腾狮跃,顷刻间狂风大作,水柱冲天。雄狮和恶龙从黑夜一直厮杀至黎明,恶龙招架不住掉头就跑。它边跑边想:“我占不了这块地方,也叫这地方好不了。”于是,它一边跑着一边吐着又苦又咸的白沫。雄狮在它后面紧追不舍,一直到东海深处,逼着恶龙收回了淹没沧州的海水。传说,恶龙在逃跑的路上闯出了一条深沟,这就是如今的黑龙港河。据说在黑龙港流域,那白花花的盐碱就是恶龙吐出的白沫。

恶龙跑了,海水退了,沧州一带的老百姓又能安居乐业了。沧州百姓们感激为民除害的雄狮,就请了一位叫李云的打铁名匠,他带领着八十一个手艺高超的徒弟,用了八十一吨铁水,经过八十一天的铸造,在当年雄狮跃起的地方铸成了那尊活灵活现的雄伟的铁狮子。恶龙没死,可当它一望见这铁狮子,就浑身发软,爪子发麻,再也不敢兴妖作怪了,后来人们就把这铁狮子叫镇海吼。

黄河大铁牛

蒲州古城,南依中条山,西临黄河,地处要冲,被视为兵家重地,历代王朝均在此建造蒲津桥。公元前年,春秋时期秦公子针携带资财、车辆,前往黄河西岸晋国,用舟船连接建造浮桥,开在蒲津渡建蒲津桥之先河。

到了战国时期,秦昭襄王为进攻韩、赵、魏,先后两次在蒲津渡口造桥。汉高祖刘邦定关中、汉武帝刘彻东征、隋文帝杨坚东进过黄河,均在蒲津渡连舟造桥。

古代黄河上的著名渡口——蒲津渡,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城的西门外黄河东岸,是一处具有丰富遗存的大型遗址,也是我国第一次发掘的大型渡口遗址。

它展现了我国古代桥梁交通、黄河治理、冶铸技术等各方面的科技成就,也直观地揭示出黄河泥沙淤积、河水升高、河岸后退的变迁过程,为历史地理、水文地质、环境考古及黄河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现实依据,历史上著名的蒲津桥和唐开元铁牛就在此处。

开元铁牛也称唐代铁牛,在蒲州城西的黄河古道两岸,每一岸各有四尊。大铁牛铸于唐开元十三年(公元),这是为稳固蒲津浮桥,维系秦晋交通而铸。元末桥毁,久置不用,故习称“镇河铁牛”,后因黄河变迁,逐渐为泥沙埋没。

后因黄河东移,开元铁牛没入水中,悄然消失。20世纪40年代,黄河水沿蒲州西城墙外流过,枯水季节,下水还可摸到铁牛牛角,行船时会被牛角挂伤船底。50年代后,三门峡库区蓄洪,河床淤积,再加上河水西移,到了六七十年代铁牛已被深埋于黄河水面下2米有余的河滩里。

年,永济县博物馆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查访勘探发现并出土了唐开元铁牛、铁人,这从此引起各界人士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沧州铁狮子vs黄河大铁牛,看看它们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