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磷虾(学名:Euphausiasuperba),节肢动物门,磷虾属,又名大磷虾或南极大磷虾,是一种生活在南冰洋的南极洲水域的磷虾。
南极磷虾是似虾的无脊椎动物,并以群集方式生活,有时密度达到每立方米10,—30,只。它们以微小的浮游植物作为食物,从中将初级生产而来的能量转化,来维持其远洋带的生命周期。它们长成达6厘米长,2克重,有6年的寿命。它们是南极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若以生物质能来说,它们可能是地球上最成功的动物物种(大约共有5亿吨)
南大洋磷虾的储存量很难有准确的数据。据年~年间由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和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等国际组织联合的海上调查表明,南大洋的磷虾蕴藏量约为4~6亿吨。据此,生物学家们估计,如果每年磷虾的捕获量不超过5万吨的话,不会影响南大洋海域的生态平衡,磷虾会正常地生长与发展。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苏联为首的一些国家开始对南极磷虾进行大规模商业化捕捞,最高年捕获量约为48万吨。随着前苏联解体,南极磷虾的捕获量骤减。其后,日本、韩国、挪威等国相继加入商业捕捞行列。
南极磷虾主要集中于南冰洋。它们围绕着极地分布,最高密度是在大西洋区域。
南冰洋的北面边界为大西洋、太平洋及印度洋区域,并且是由南极聚合带所划定。南极聚合带是一个绕极的海岸带,当中冰冻的南极海水在较暖的亚南极海水之下。这个聚合带约于南纬55°,由这里量度至南极洲,南冰洋的面积达3千2百万平方公里。这是北海的65倍。在冬天,这个区域的四份之三会由冰所覆盖,而约2千4百万平方公里的海面会在夏天不会结冰。海水温度在1.3~3℃之间。
南冰洋的海水形成了一个海流系统。无论何时南冰洋都有着南极绕极流,表层海水会围绕着南极洲向东流动。靠近大陆,南极沿岸流却是逆时针方向流动。在两个极流之间,出现了大漩涡,例如威德尔海。南极磷虾聚集在这个海域,形成围绕南极洲的一大群族,并在整个地区进行基因交换。现时对它们的迁徙模式所知甚少,因仍未能追踪个别南极磷虾的运动。
南极磷虾是南极洲生态系统的重点物种,并且为鲸鱼、海豹、豹形海豹、海狗、食蟹海豹、鱿鱼、冰鱼、企鹅、信天翁及其他的鸟类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食蟹海豹有着特别的牙齿,就像一个完美的隔筛,可以从水中筛出南极磷虾。食蟹海豹是世界上最多的海豹,它的98%食物就是南极磷虾,每年消耗超过6千3百万吨。豹形海豹亦有着相似的牙齿,南极磷虾是它饮食的45%。所有海豹每年一共消耗6千3百万至1亿3千万吨的南极磷虾,所有鲸鱼就消耗3千4百万至4千3百万吨,鸟类约1千5百万至2千万吨,鱿鱼约3千万至1亿吨,而鱼类则是1千万至2千万吨,总计每年是1亿5千2百万至3亿1千3百万吨。
在食物链中,在南极磷虾与它的猎物之的间涉及3至4步骤。而由南极磷虾至鲸鱼之间的步骤亦很大,这是只有南极生态系统才有的。南极磷虾只生活在南冰洋,在北大西洋及太平洋,主要分别是由北方磷虾及太平洋磷虾所支配的。
磷虾甲壳中含有大量的甲壳素。并且磷虾个体小、虾壳薄,易于从南极磷虾中提取出甲壳素。甲壳素又称为甲壳质、几丁质,主要存在于甲壳类动物中。磷虾体内含有一定量的虾青素,主要在甲壳中,约3~4mg/g[8]。它在磷虾中主要以虾青素,虾青素单酯,虾青素双酯的形式存在。虾青素(学名3,3′-二羟基-4,4′-二酮基-β,β′-胡萝卜素),是类胡萝卜素的一种,易酯化。虾青素具有抗氧化活性。南极磷虾中含有磷虾油,而在南极磷虾油中,含有EPA和DHA。
南极磷虾绝大多数生活在50米以浅的表层。
南极磷虾的食道可以从它那透明的外壳看到是呈现绿色的,由此可知它们主要是以浮游植物为主要食物,尤其是细小的硅藻(约20微米)。硅藻会被它的胃齿臼磨碎,并在肝胰脏消化。南极磷虾亦可以捕食桡足亚纲、端足目及其他细小的浮游动物。它的食道是一直管,而消化效能则不是太高,因而其粪便仍有大量的碳。在水族箱,有发现南极磷虾会互相吃对方。当它们在水族箱内没有被喂食时,它们会脱壳缩小体型,这是其他动物所没有的。这可能是它们对在冬天食物供应限制的适应。
南大洋的水温终年是低温,盐度也无大变化,没有江河流人等其他因素干扰,这样稳定的环境造成使磷虾变得娇嫩起来,应变能力差,环境略有变动就不能适应。磷虾的成体适宜在较高温和低盐的水域中生活。它的适温范围仅在0.64摄氏度~1.32摄氏度,如果温度大于1.80摄氏度就可能给它带来致命的危险。所以,南极磷虾只适宜生活在南极周围比较寒冷的海域,远离南极的海中是找不到南极磷虾的踪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