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成功女性,人们眼前出现的是一身正装、干净利落的精英形象,她们大多忙于工作而疏于对孩子和家庭的打理。
诸葛越却是位“一手工作、一手儿子”的优秀女性,他的《魔鬼老大,天使老二》让我们认识了两个成长于东西方教育交叉的两位“世界公民”。
诸葛越,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硕士与博士,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应用数学硕士。
诸葛越现任HULU公司全球研发副总监,中国研发中心总经理。前雅虎北京研发集团产品总监。一直在互联网、高科技领域工作。她也是顶尖的管理人才,直接接触和培养了许多“未来世界需要的人才”。
这本书从诸葛越教育两个儿子恺恺和骐骐的日记中寻找教育“未来所需精英人才”的方式方法,是一位妈妈十多年来教育孩子的总结与提炼。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介绍本书:
一、魔鬼老大,天使老二
二、东西方教育的共通之处
三、西方教育值得借鉴的地方
四、1+1>2的快乐
魔鬼老大,天使老二
每个孩子生来与众不同,老大恺恺是个让妈妈头疼的“魔鬼宝宝”。他不会因为大人不理他哭,就停下来。
持续4个小时的嚎啕大哭,只为了按照他的要求抱起来上下楼梯哄睡。直到15岁恺恺还需要妈妈每天一遍遍地浪费时间在叮嘱他刷牙、洗澡睡觉的循环中。
当16岁的某一天,那个试遍各种办法都“无法自理生活”的孩子突然像换了一个人,开始设置闹钟、起床、刷牙洗脸,穿上合适的衣服出门。仿佛这之前的所有一切,都是另一个人所为。
他专注于自己做着的事情忘我,而无法听到任何外界的提示,他执着于自己的看法而不被左右,他告诉妈妈,“你可以管我,但是我也可以不用听”。
老二骐骐是个名副其实的“天使宝宝”。到了该睡觉的时间,他会抱着毛绒玩具自己在儿童床里睡着,醒了之后咿呀说话,见到人就开心地笑
”
他会自己写作业、跟长辈聊天,有礼貌又懂得别人的需求。他懂得关心别人、自己起床上学、积极做事、帮助别人。
就是这样性格迥异的两个孩子,在这个家庭里制造着不一样的快乐和烦恼。
不同的孩子应该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的诸葛越用自己对于未来人才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素质,来培养这两个“天使与魔鬼”的组合。
东西方教育上的共通之处
无论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的教育方式,还是西方开放式的教育方式,两种教育方式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大家各有见解。作者在本书中讲述了他们的共通之处。
对于早期教育,诸葛越认为,这时的孩子看起来“什么都不懂”其实他们像海绵一样正在吸收大量的信息,只是他们的表达方式父母并不一定能懂。
他们这时的智力不是从外面向里倒,而是从里面“打开”,“就像春天花开或者泉水解冻一般,有很多东西慢慢储存进他们的身体,突然有一天泉涌而出”。
在早期教育中,智力和情感的发展是同等重要的。智力的培养不应太过刻意和程式化,而应随时随地,从身边的事物教起。孩子早期的教育需要通过对大脑的刺激来完成,不仅有语言、声音,还包括颜色、触觉、情感和安全感。
他们从大人的语言和表情中体会情感,从模仿开始表达情感,逐渐发展出属于自己的各类情感。我们带领孩子学习知识、感受爱,给他们的世界一片广阔的天空。
孩子的专注力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当孩子专注于一件事情时,他们的效率会事半功倍。
小的时候,他们注意力分散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因为他们会不断被新鲜的东西和事物吸引。幼儿园的孩子总会是坐不住、闲不下来、吃着饭还想着刚才的那个玩具。
教育专家说,学龄前孩子的注意力维持时常应该是他们的年龄乘以3分钟左右。如此看来这样的表现也很正常。
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呢?诸葛越在书中这样说:
家长要做的,就是不去打断他,让孩子潜心于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比如让他们持续观察一种现象:蚂蚁搬家、植物生长、小动物进食等,不去打扰,静静等待。
或者家长一对一地与孩子相处,专心地跟他画画、聊天、搭积木、读书、舞蹈,无论做什么,让孩子在这一时刻专注当下的这一件事情,来逐渐获得更长时间的专注力。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多些耐心的等待和倾听,让他们专心探索,以孩子的意愿为主,而非按照我们的想法来,给予他们空间,让他们享受游戏或者学习的过程。
在当下这个注意力极易被稀释的年代,愿家长能远离手机、做一个优质的陪伴着、倾听者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完成一件事、说完一段话。
我常常遇到这样问题:在脑子里安排好一天的计划。早起读书、写作,中午做饭午休,下午回复粉丝留言和陪伴孩子搭积木、玩游戏。规划的合理、有序,等到睡觉之前却发现他们并没有完成。
干扰因素太多,导致‘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快’。看起来时间充足,其实是有太多的时间被浪费掉。归根结底,还是时间管理不到位。
拥有自制力的成人都无法将时间分配调整,更不要说孩子。
书中,诸葛越告诉我们:要懂得合理调配、分清什么事重要,什么没那么重要,再根据自身情况来执行和管理时间。
她分享了一个帮助孩子监督和规划时间的方法:
让孩子“看见时间”。先把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列一个清单,在每件事情的旁边画一个进度条,完成的部分就涂上颜色,这样不仅能看到自己完成的量,还能看到未完成的任务。
这种方法简单高效,在生活中逐渐将它融入,慢慢地就成为一种习惯。
提前准备也是时间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提醒孩子第二天上学需要的物品、收拾好书包,不用担心少带书本、作业的情况。把书桌上收拾整洁、与功课有关的东西都归置在一起,让自己的生活简单明了是节省时间的好办法。
从各类教育类的书籍中,总会看到这一条:让孩子保持阅读的习惯。
古人云: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至今。不管是中外历史还是现代科技,我们不可能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一一接触,而书籍就是让他们能够博览古今,与伟人牵手的最便捷方式。
幼儿时期,享受一遍遍重复阅读的乐趣,长大后,让孩子养成“总有一本甚至几本在读的书”的习惯。
为了让孩子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作者的两个儿子都把睡前故事持续到了12岁。之后,睡前故事变成了睡前阅读,孩子在陪伴下读完了几本“大部头”书籍。
根据孩子的不同性格、年龄阶段选择不同的书籍阅读,让孩子热爱阅读、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是东西方教育中都非常提倡的育儿方法。阅读,可以让孩子有无限可能。
近些年,某些教育书籍中提倡对孩子应给予“无条件的爱”,应该用爱滋养孩子,而不应有过多的惩罚。
但作为精英培养的高管,诸葛越认为:奖励和惩罚可以让孩子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规矩。
她在家庭中用一种有趣的方法来让孩子“看到”自己获得的奖励和受到的惩罚。
这个系统称为红豆货币系统。
用红豆作为家庭中的“货币”,在每个孩子做出值得鼓励和赞赏的事情时得到奖励,惩罚那些不被提倡的行为。
妈妈的“商店”,可以用货币来兑换商品,每周营业一天,孩子们来光顾,如果他们需要去外面购买东西,一颗红豆兑换5分钱。
奖惩规则如下:
兑换表
西方教育值得借鉴的地方
东西方教育的差异性不仅表现为中国太过应试教育,而对于记忆的过分强调和对于思维方式的训练也是东西方教育中,差异很大的地方。
作者的早期教育都在中国,而去美国深造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知识面的欠缺,在教育两个孩子的过程中,她总结出了许多我们需要借鉴西方教育的地方。
在西方多元化的教育中,孩子们不崇拜“优等生”,成绩好并不代表一切都优秀。
作者在早期的应试教育中总是名列前茅,在接受到西方的教育之后,发现了自己技能方面的缺陷,所以在孩子的教育上,她更崇尚不追求成绩,而广泛涉猎、探索自己的兴趣。
在孩子就读的国际学校,每学期结束的最后一天,有一个颁奖仪式,这个仪式上会给课外活动优秀、挑战自己、帮助周围人解决实际问题和在一学期中整个学院积分排名第一的个人和集体颁发奖品。
他们不只看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排名,把孩子的各项技能优秀的地方都平等表彰,让每一个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不把成绩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
在全世界范围内,孩子们能一直玩下去最好玩的玩具是:棍子、泥巴/沙子、水和纸盒子。这些东西没有固定的玩法,让所有年龄段的小朋友拿到,他们都会一直一直地玩下去。
正是如此类的玩具,对孩子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是无穷无尽的。
不要告诉孩子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引导他带着自己的好奇心去探索,跟孩子对话而不是给答案,让他们把“假想”的游戏玩下去。
家长不应该成为“专家”,“朋友和支持者”才是带领孩子走向未知世界的优质角色。
孩子们会依靠自己的想象力,去发明创造属于自己理解的东西。不要把孩子的时间都填满,让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就会拥有更丰富的创造力。
诸葛越讲了著名影视制作人J.J.艾布拉姆斯小时候的故事,他在魔术用品商店买到了一只箱子,让他的想象力飞驰,他成了导演出《星球大战:原力觉醒》《星际迷航:暗黑无界》这样佳作的名人之后,依旧会感谢他从未打开过的那只“不知道”里面是什么的箱子。
给孩子更多的“空白”,让他用好奇心引导,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更多不可思议的东西。孩子的能力,没有天花板。
与东方教育中的“兴趣班”不同,在西方教育观念主导的国际学校中,孩子在学校里有一门课程叫技术设计。这门课程让孩子们用一整个学期来完成一样东西。
从想要做什么开始思考,设计这样东西的用途、适用人群。根据用途设计出它的外观,然后去找出适合的材料,通过自己的手工制作,来完成自己的作品,这些完成的成品会被拿出来评比。
这说起来简单的步骤,锻炼了孩子从一个产品的设计开始,完成了一系列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同时,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
著名教育家、前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曾说:大学的思想要多元化,要让学生拥有独立的思考,独立的精神。
在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上不仅要教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要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从思想和精神方面都要潜移默化地培养独立性。
美国的幼儿园有一个锻炼孩子独立性的活动,每一周,孩子要带一个自己喜欢的东西到学校,讲述他的来历、用途和喜欢它的原因,这些描述没有对错,而是让每个孩子发出自己的声音,承认每个独立个体的存在。
这样的独立性培养,在东方教育中是比较欠缺的。我们的教育中更加强调集体和团队的概念,而正是因为这样,很多孩子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也过于依赖,缺乏独立性。
批判性思维是说,一个人对于信息和已知资讯的分析和重组。在比较中更容易锻炼批判性思维。
西方教育中,会把同一个话题中的不同观点拿出来让学生比对,说出其中的相同点、不同点以及造成这些结果的可能性和原因。
老师会鼓励孩子们自己搜索资料来完整内容,用实例、数据支撑,来形成自己的观点。从事实的分析到查阅资料支撑观点,到最终形成自己的结论的过程是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过程。
诸葛越在书中讲了大儿子恺恺的故事。他们在一门课程中讨论媒体学习的事情。当老师提出“埃博拉病毒”的话题时,同学们自己去搜索相关资料,对比现有的媒体报道最终得出自己的观点:
埃博拉在当时,并不是危害最大、影响最厉害的病毒,这种病毒一直存在,当媒体已经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