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下应试神题的创新画皮
在大闹天宫中,孙悟空是被谁的什么法宝打中了天灵?孙悟空与如来佛祖打*,是在佛祖的哪根手指写下齐天大圣,到此一游?猪八戒的官名叫什么?近日,福建福州的张女士向媒体晒出儿子在学校的两份单元考试卷,其中的一些题目不仅令她读初一的儿子叫难,就连拥有硕士学位的她也深感鸭梨山大。
表面上,猪八戒的官名之类的神题具有形式上的创新性和内容上的趣味性,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应试考题,但说到底,这些试题考的还是应试教育那一套死记硬背功夫。其实,不是知道了猪八戒的官名、孙悟空在如来哪根手指上写字,就算读懂了《西游记》,真正读懂一本书,不需要把书中每个细节都背得滚瓜烂熟。在这一点上,会读书的古人早有论述。
史料记载,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诸葛亮读书每观其大略,如果这二位活到现在,估计能被这些奇葩试题气得吐血。显然,如果会读书的他们来读《西游记》,肯定不会纠缠于细枝末节,而是会着眼于把握名著的整体精神,并以此观照社会现实。因此,出偏题、怪题并不是本事,《西游记》里细节多了去了,随便拿一个出来就能考倒人,但问题是,如果连出题者自己都无法在不翻书的情况下给出正确答案,这样的试题又有什么意义?
真正的素质教育、创新试题,不是为了形式特别而剑走偏锋,不是为了考倒学生而刁钻古怪,而是真正在思路上去发掘学生的创造性,引导学生发表观点,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还是以《西游记》为例,考孙悟空在如来哪根手指上写字,不如让学生描述孙悟空与如来的关系;考猪八戒的官名,不如考分析猪八戒的性格。
因此,对于出题者而言,真正的问题在于,出题之前有没有对出题目的、考试效果有所思考。如今,是时候揭下应试神题的创新画皮,让考试回归到对教育规律的尊重了。(来源: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