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德国在顺利结束法国战役后,多次向英国发出和平建议。
然而英国政府断然回绝了希特勒伸过来的橄榄枝,因为大英帝国已经实行了几个世纪的大陆均势政策,那就是绝不允许在欧洲大陆出现一个区域性强国!
于是恼羞成怒的希特勒在当年7月16日下达了登陆英国的“海狮计划”指令,却又于7月31日责成德军总参谋部着手制订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
德国决策层此举看似三心二意,却有着他们不得以的苦衷,德国是一个资源十分贫乏的国家,这其中尤其是各种金属矿石,石油,橡胶等战略物资完全依赖进口,而且德国的农业也并不足以自足,必须要向东方拓展,以夺取资源和生存空间。
所以希特勒必须尽快征服英国,然后趁着斯大林反应过来之前,先下手为强!
然而英国是一个岛国,资源和德国一样贫乏,甚至连一些生活物资也要靠海外殖民地来供应,对希特勒的吸引并不大,德国的海军实力又十分弱小,根本无法直接将陆军送过英吉利海峡,故希特勒打算先用大规模的空袭来迫使英国人屈服,然后毫无后顾之忧地挥师东进。
这场人类历史上首场大规模空战由德国空军总司令,帝国元帅戈林来指挥。
然而戈林虽然在一战时是德国王牌飞行员,还当过试飞员,却极度缺乏战略眼光。
首先,由于德国海军的先天不足,从开战的那一刻起就无力和英国皇家海军争夺制大西洋和地中海乃至印度洋的制海权,在国家整体战略上处于被动地位。
在开战时戈林元帅手中握有架各型飞机,其中一半是轰炸机,而英国只有架战斗机和架轰炸机,总兵力还不到德军的一半。
在如此有利的条件下,德军并没有重点攻击皇家海军的造船厂,港口和军舰,对上述目标只是在40年7月10日至8月23日进行了象征性的攻击,目的还只是为了诱歼英国战斗机。而在余下的半年多的交战时间里,完全放过了皇家海军这个日后给德国带来巨大麻烦的目标,得亏德军后来没有真正实施海狮计划,否则不知多少德国陆军要魂断英吉利海峡!
在整场战争中,皇家海军在美国海军的协同下,凭借着拥有战区制海权的优势,源源不断地将各项战略物资和各军兵种部队在本土和战区之间来回输送,并沉重打击了德国海军,最终配合陆军赢得了北非战役,进而登陆西西里,给了纳粹政权致命的一击。
戈林元帅的空军犯下的又一个失误是没有意识到自身的密码体系已被英国破译,导致在后来的作战中,丘吉尔对德军的动向了如指掌,给德军造成惨重的损失,希特勒要将主要力量用来入侵苏联,故而德军是经不起这种损耗的。
另外德军在攻击英军雷达站时,只轰炸外形巨大的天线,却放过了关键的控制室,以致英国人很快就能修复,再后来德军干脆放过了这一至关重要的战略目标!
德国空军最致命的失误是中断了对英国主要港口,空军场站,飞机制造厂,指挥中心,雷达站,铁路调车场和各类战备仓库的持续轰炸,英国本来一度在这种连续轰炸下濒临崩溃,邱吉尔甚至一度打算将王室和政府迁往加拿大。
然而由于英国皇家空军于8月25日开始报复性地轰炸柏林,恼羞成怒的戈林下令将轰炸目标移往伦敦等英国大城市,尽管造成了大量平民的惨重伤亡,却更加激起了英国军民同仇敌忾的气势。
更重要的是,英国军队获得了宝贵的喘息时机,军工生产没有遭到更大的破坏,为英国保全了将战争进行下去的物质基础。
40年9月16日和17日,英军轰炸并摧毁了德军在沿海地带集结的大量渡海船只,事实上粉粹了德军总参谋部制订的海狮计划,使英伦三岛成为希特勒踢到的第一块铁板!
戈林元帅在一战结束时只是一名上尉,在二战前是凭借着与希特勒的亲密关系才爬上高位的,他不可能真正地在战略的高度上来正确理解空军在现代化战争中的关键性作用。
正是他在一系列的重大战役中严重误导了希特勒,给德军的整体战局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在不列颠空战中,本来德国空军以2比1的数量优势,即使不能迫降英国,也可以大大削弱英国的战争潜力,为日后的作战减轻压力。
然而德军高层在英国人快撑不住时,把宝贵的燃料,飞机和航空炸弹还有飞行员白白浪费在毫无意义的袭城战上,以致英国的战争潜力并未受到多大破坏,大批美国志愿部队和物资源源开进英伦三岛……!
希特勒眼看美国越来越深地介入了欧战,不得不在芒针在背的情况下东进侵苏,以夺取将战争进行下去的各项战略资源,从而一头撞开了地狱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