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海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巴巴罗萨行动德国追求速胜,却为覆灭奠
TUhjnbcbe - 2025/4/10 3:09:00

年9月1日,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为标志而全面爆发。战争开始德军用装甲部队和空军联合实施“闪电战”这一战术,迅速征服了波兰、法国等欧洲大多数国家。随后,尝到甜头的德国元首希特勒将贪婪的目光投向了东部邻国苏联,在通过空军力量打击海峡对面的英国同时,自信德军能够采取“闪电战”的突袭战术迅速征服拥有庞大战争机器的苏联。

▲德国征服法国后,在巴黎阅兵

因此,希特勒制定了“巴巴罗萨计划”,该计划来源于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称号,希特勒希望通过这一入侵行动使得自己名垂史册。但事实正与他所预料的相反,巴巴罗萨计划实施过程并没有让德军取得意料之中的迅速胜利:战争初期摧枯拉朽的表象之下实际上是逐步坠入不复的深渊,兵临城下却遭遇顽强抵抗、在此基础上被苏军反攻而节节败退,最后以苏军攻克柏林标志着第三帝国的覆灭。可以说,正是因为巴巴罗萨行动的惨败,德军追求速胜,却为最终的覆灭奠定基础。

两线作战

年9月,德军以快速机动的装甲部队通过闪电战术一个月内占领了波兰全境;年5月,德军同样对法国采用闪电战术,37天灭亡了实力较强的法国;年7月,希特勒实施“海狮计划”对英国发动空袭,予以英国沉重打击;年4月末,德国伙同意大利侵略希腊和南斯拉夫,占领巴尔干半岛,自此西欧国家除了隔海峡的英国之外,全部被侵占或臣服于轴心国的淫威。(当然,德国对巴尔干半岛的军事行动使其丧失了侵略苏联的关键性一个月时间)

▲二战中德军使用坦克发动闪电战

希特勒看着被他征服的西欧国家,可谓是志得意满,迫不及待想要着手于对东面苏联的军事行动。在德国侵略欧洲其他国家的时候,苏联在绥靖政策的驱使下与德国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袖手旁观,同时年苏联入侵芬兰的惨败让希特勒认为苏军的实力十分孱弱。因此,希特勒更加相信德军强大的装甲部队可以迅速消灭苏军,这种求速胜的心态也体现在巴巴罗萨计划的制定上。

三路齐攻

希特勒自认为是军事方面的天才,他的战略计划不容得任何人更改或批判。苏联地域广阔,因此将德军分为三个重点进攻:北方的列宁格勒、中部的莫斯科、南部的基辅和顿涅茨盆地工业区,分别由北方、中央、南方三个集团军发动进攻。同时希特勒完善了诸多细节:德军应该凭借装甲部队快速推进战线,避免德国遭到苏联飞机轰炸;德军要在首次突袭就摧毁苏军的主力,然后北方集团军在波罗的海附近歼灭苏军有生力量,实力强大的中央集团军迅速推进之后增援北方集团军同时围歼乌克兰的苏军。

▲巴巴罗萨计划示意图

但是这个计划是有很大缺陷的:其一是求速胜:希特勒的计划建立在德军必须迅速取得胜利的基础上,如果任意一个集团军不能迅速达到战略目标都会使最终战果大打折扣;其二是目标矛盾:首先是要求德军迅速占领莫斯科以在政治经济上获取绝对胜利,如此看来德军主攻莫斯科。但是希特勒又要求中央集团军初期取得胜利之后应该向北突击,联合波罗的海的德军占领列宁格勒,这又把列宁格勒当作主攻目标。而南方集团军则要求攻占苏联工业区,这使得整个德军的主攻目标前后矛盾,在实际作战中漏洞百出,最终导致了整个巴巴罗萨计划的失败。但当时没有一个将领敢于指出这些漏洞,他们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好全身心的准备。

▲希特勒

兵临城下

年6月22日,德国向苏联不宣而战,以个师万兵力和辆坦克向苏联猛扑过来。当天因苏联准备不足,以及是星期日苏军在休假,受到了严重打击,有架飞机在地上停放被德军摧毁。7月末,德军经苦战突破了层层防守到达列宁格勒城下,并逐渐对列宁格勒合拢了包围圈,苏军大将朱可夫下定决心与列宁格勒共存亡,顽强抵抗德军入侵。

▲列宁格勒保卫战,苏军被德军重重围困

在南方,因苏军指挥部错误判断使得苏军主力大部分被部署在乌克兰,德军南方集团军装甲部队迅速突击到乌克兰首都基辅城下并对苏军实现了切割,8月3日德军突击完成了在乌曼地区对苏军第六、第十二集团军的合围并将其迅速歼灭。德军打开缺口后迅速向基辅方向增兵,苏军不曾后退一步,因此在9月15日整个基辅地区的苏军被德国第1和第2装甲集群团团围住,战争史上最大的围歼战打响了。最终苏军付出了二十万人伤亡和六十万人被俘的惨重代价,德军在基辅会战取得了完全胜利。

▲基辅会战苏军遭遇惨败,大量士兵被俘

山穷水尽

德军在基辅取得了胜利,但是基辅的苏军坚持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这给莫斯科守军以充足的准备。9月德军开始进攻莫斯科,但是在苏军坚固的防御工事和从西伯利亚调回的大批援军面前显得软弱无力。10月和11月德军付出了惨重代价,但推进的阵地范围显然是不尽人意且违背了德军“速胜”的初衷。12月,德军最大的敌人来了——严寒,苏军凭借适应恶劣天气的优势对劳师远征的德军发动了大反攻,德军开始转入全面防御,被冻死饿死的德军不计其数。最终莫斯科战役以德军五十多万人的伤亡告终,德军被迫撤到距离莫斯科千米外,它标志着德军闪电战的彻底失败和巴巴罗萨计划的全面破产。

▲莫斯科保卫战胜利后,苏军在莫斯科红场举行阅兵仪式

在这之后苏联境内的德军陷入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苏联人的顽强抵抗使得他们无法前进一步。之后的南线斯大林格勒和北方列宁格勒的僵持围城战让德军耗费了大量的有生力量,东线战场上的德军形势急转而下,西边的英国人也策划反攻。巴巴罗萨行动没有让德军实现迅速征服苏联、掠夺资源的妄想,反而在东线战场上严重受挫;巴巴罗萨行动中追求速胜的德军没有获得预期的战果,最终却逐步走向覆灭的深渊。

失败原因

关于巴巴罗萨计划失败的原因,可以从内容和实施两大层面探讨。在内容上,巴巴罗萨计划的制定就是一个最大的错误:其一是两线作战,未彻底征服英国后就“祸水东引”,给英国喘息之机、造成最后两面受敌的局面;其二是重点不明,既想要控制北部枢纽列宁格勒,又想攻占首都莫斯科,还想在南部地区掠夺资源,三个方向的重点相互矛盾,最终体现在战斗中指挥不当、兵力动向散乱。

而在具体实施中,最致命的弱点是:追求“速胜”的德军,却忽视了“速”,没有抓紧一切时间迅速进攻苏军,最后在严寒的冬天寸步难行。德军在两个地方各耽误了一个月的时间:巴尔干半岛援助盟友意大利的作战和基辅包围战,这关键性的两个月拖延使苏军在莫斯科充分准备以保卫他们的精神首都,可以认为莫斯科一旦失去则苏联必败。但是苏联最终守住了莫斯科并予以德军沉重打击,德军在基辅赢得了史上最大的歼灭战,却输掉了史上最大的战争。

▲战争史上最大的围歼战——基辅会战

此外,德军妄想套用闪电战术创造新的辉煌,但他们忽略了苏军的实际情况:苏联国土的广袤和气候的严寒。德军在法国、波兰的闪电战大获其功,因为这些国家相对面积很小且土地平坦;而苏联是一个幅员极其辽阔的国家,同时地形复杂多样,夏季多沼泽和森林从而影响了行军速度,闪电战的效果必然是不尽人意的。而德军实施巴巴罗萨计划错误估计了占领苏联的时间:11月,也就是说在寒冷的冬季到来前彻底解决战斗,因此在过冬的燃料和补给方面准备严重不足,油箱和车辆被冻结、士兵冻饿而死情况严重。再加上巴尔干战役和基辅会战都耽误了生死攸关的一个月,德军没有更多时间在12月前攻下莫斯科,只能在凛冽的寒风和苏军强烈攻势下全面撤退。

▲苏联12月寒冷的冬天对德军造成严重影响

德军也错误低估了苏军的战斗力,认为其将领和武装力量均不如德国。但实际上苏联军民顽强的抵抗意志是极其强大的,他们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和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反抗精神不容小觑。在武装力量上虽然苏军在前期的突然袭击和基辅会战中伤亡惨重,但是莫斯科保卫战前苏军有充足的时间构筑防御工事和从西伯利亚调遣援军,这都是基辅被歼灭的苏军用生命换来的。苏军新式的T-34坦克更是让德军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种坦克性能和防御均强于德军在东线部署的装甲部队。

▲苏联卫国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的T-34坦克

一些细节因素也决定了巴巴罗萨行动最终的失败:苏联和德国的火车铁道轨距相差很大,使得德军无法通过苏联强大的铁路线来运输补给;苏联庞大的战争机器和众多的人口能够做好长期战争的准备,能够承受战争带来的消耗,但是以战养战的德国综合国力比起苏联则是差之甚远,无法承受长期消耗战的巨大资源和人口压力,因此只能刻意追求速胜。苏军只要与德军形成拉锯战和消耗战,那么战争的损耗必然会让德国工业经济雪上加霜难以承受,失败必然会是定局。

▲苏联的铁路轨距比德国更宽,因此给运输造成严重困难

片面追求速胜导致预期目标重点不明,战略计划和实际行动相脱离,预期计划没有做到和战场情况互相调整和适应,这样的德军焉能不败?更何况是罪恶的侵略者,他们必将败于正义的卫国战争,被全面觉醒并顽强抵抗的苏联军民赶出他们自己的土地。

结语

“兵动而无功,威名折于外,财用穷于内。”巴巴罗萨行动让曾经利用闪电战所向披靡、攻无不克的德军大受挫折、元气大伤,用兵打仗未取得最终胜利,只能让德军闪电战不可战胜的神话彻底破灭、国内的经济情况愈发窘迫。经此一战,追求速胜的德国取得战果甚微而代价惨重,苏联军民却同仇敌忾顽强抵抗全面反击,最终攻克了德国首都柏林。东线战场的战况因此而转折,德军追求速胜却因巴巴罗萨行动失败,为第三帝国最后的覆灭奠定了基础。

1
查看完整版本: 巴巴罗萨行动德国追求速胜,却为覆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