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自大不列颠空战以来,在数量上明显处于劣势的英国皇家空军,发扬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抵住了德军一次次猛烈的进攻,始终掌握着本土上空的制空权,迫使德国将入侵英国本土的“海狮计划”一再推迟,并赢得了最后胜利。
有意思的是,英国空军将每年的9月15日,作为“不列颠战役纪念日”,既不是7月10日的开战日,又不是首次轰炸柏林,并彻底改变战局走向的8月25日,难道这一天有什么更特殊的纪念意义?要想了解这段历史,还要从德军轰炸伦敦说起。
德军轰炸伦敦英国皇家空军主动进攻,德军执行“海狮计划”越来越渺茫。
德军误炸伦敦事件,丘吉尔大做文章,大动干戈地对德国首都柏林进行夜袭,而且一连就是3天。彻底激怒了德国人,将与英国皇家空军争夺制空权的战斗,改为重点对伦敦进行轰炸,这让鏖战一个多月的皇家空军,有了难得的休整机会。
但伦敦在随后的日子里,一直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每天上千架次德军轰炸机越过英吉利海峡,将一枚枚燃烧弹和炸弹投向伦敦,建筑物被毁,人员伤亡惨重。也就是说,德军依然掌握着战场主动权,丘吉尔必须想办法,改变当前不利的态势。
伦敦街头的弹坑首先,德军的轰炸规模越来越大,尽管挽救了英国皇家空军,但危险并没有消失。对德军“海狮计划”的准备进行破坏,将战事引向德军一方,是一个很好的化解方法。特别是轰炸德军登陆部队的集结地——安特卫普港,破坏对方的登陆准备。
其次,在丘吉尔看来,越是最危险的时候,更要主动进攻。以猛烈的轰炸不仅破坏德军的登陆准备,更能显示英国皇家空军的强大,以及英国坚决战斗到底的决心,从而使德国人忌惮英军的实力,迫使其推迟或放弃“海狮计划”。
英国首相丘吉尔更重要的是,减轻英国本土防御的压力。对法国沿岸的德军军事设施,以及登陆船只进行不间断轰炸,将战火引向德军一方,不仅可以打击德军的嚣张气焰,而且吸引更多的德军战斗机用来保卫法国沿岸,无形之中支援了伦敦的防御。
在伦敦遭遇轰炸的同时,每天晚上,英国轰炸机部队携带最大限量的炸弹,近距离对安特卫普等港口进行轰炸,整个法国沿岸火光冲天。在两周的持续轰炸中,德国登陆的船只被击沉12%,德国上下对登陆英国的信心渐渐丧失。
英军飞行员恼羞成怒的戈林,决定对伦敦进行决定性轰炸。
年9月15日,已经对伦敦进行了一周的狂轰乱炸,看到航空照片的戈林,对轰炸效果十分满意。在他看来,伦敦民众的伤亡越大,要求政府讲和的愿望就会越强烈,他甚至一再保证,“海狮计划”不用执行,由空军就可以把英国制服。
但部队的损失和部下不断的抱怨,还是让他忧心忡忡。轰炸机得不到足够的保护;而战斗机只能制空20分钟,就因没油必须返回。更令人沮丧的是,英国战斗机似乎越打越多,战术手段更加彪悍,让空军上下对未来能否取得胜利充满怀疑。
戈林作为帝国元帅的戈林,一方面安慰牢骚满腹的部下,另一方面组织最后一次大规模的轰炸。也就是说,德国空军准备“倾巢而出”,一举击垮对方斗志,彻底解决英国问题。或者说,对英军实力进行最后一次试探,他已经有了放弃的打算。
此时的德国空军早没有了开战初期的“意气风发”。轰炸机损失过半,战斗机也损失惨重,而且也面临着飞行员不够用的局面。说白了,戈林组织的最后一次大轰炸,就是决定性的“空中决斗”,要么在战斗中取得胜利,要么彻底放弃。
被击落的德军战机英军也在积极地应对,道丁一边将各地的高炮部队抽调到伦敦,加强防空;一边将战斗机中队部署在多弗尔海峡一线,并一改“小而散”的阻击模式,将几百架“飓风”和“喷火”战斗机组成大编队,对德军机群进行“决战式”的阻击。
这一天,德军架轰炸机在多架战斗机的掩护下,杀气腾腾地向伦敦扑去。道丁命令多架战机升空迎敌。两支庞大的机群在伦敦以南上空遭遇,英军飞行员没等占据有利位势,就“一股脑”地冲击对方机群,对着德军轰炸机猛烈开火。
轰炸后的伦敦双方可以说是杀红了眼,伦敦上空接连二三地有飞机冒着黑烟坠落。英军防空指挥部里,丘吉尔和道丁等人,紧张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因为英军的最后一架战斗机也派了出去。也就是说,英国也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必须全力以赴。
战争的主动权,到底“鹿死谁手”?
9月15日,对英国人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在伦敦报纸上最醒目的位置写着“击落德机架”,人们奔走相告、欢欣鼓舞,家家户户挂出国旗庆祝胜利。英国空军更是将这一天定为“不列颠战役纪念日”,这是为什么呢?
大不列颠空战一是,自开战以来,英国一直处于防守的位置,尽管有轰炸柏林的壮举,也有摧毁法国沿岸德军的登陆设施,破坏其“海狮计划”;但真正让德国放弃进攻的,是英军在这一天击落的德机数量,是开战以来最多的,显示了英军“依然没有被击败”。
二是,这是决定英国“生死存亡”的一天。面对德军的强大攻势,英军倾其所有,所有的战斗机(包括预备队)都被派往空中进行决战。也就是说,英国拿出了“老本”,生死就在这一仗,一旦德军取得优势,将彻底失去抵抗能力,英国将亡国。
英国战斗机更主要的是,这一天是英、德双方争夺制空权的关键点,或者说是双方主动权易手的关键一天。因为从一天起,德军大规模的空袭消失了,也预示着德国彻底放弃或推迟“海狮计划”,而英国在欧洲首次挫败了德军的进攻势头,是战局的转折。
戈林的最后一次轰炸,让德国人终于认清了自己的实力,甚至在没有到达伦敦上空,就遭遇到灾难性的打击。德国上下都认为,英国不仅有强大的皇家海军,更有实力不俗的皇家空军。实施“海狮计划”,说得难听点,就是“找死”。
德国飞行员更让他们放弃的是,第二天,英国皇家空军再次出动大量轰炸机,对法国沿岸德国的军事设施、登陆器材和驳船,进行更猛烈的轰炸。德国元首不得不在这一天决定,入侵暂不实施,“无限期推迟‘海狮计划’”,他要全身心地进攻苏联。
经过这一战,戈林的自负和无能暴露无遗,不仅其他军种将领对他怨气冲天、纷纷指责,而且在德国元首面前失宠。羞辱交加的戈林也对空袭伦敦不再感兴趣,将指挥权交给部下,开始收集名人字画和艺术品,被人们称为:“来自柏林的强盗”。
德国登陆qicai尽管德国依然对伦敦、考文垂、南安普顿等地进行轰炸,但都没有达到9月15日的规模。丘吉尔曾激动地说过:“这一天是世界空战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为激烈的一天”。这一天,是英国皇家空军奠定不列颠战役胜局的日子,很值得纪念。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不连颠空战》#二战历史#
作者推荐:
戈林和德国元首为何放弃不轰炸伦敦原则?英国太嚣张,一连炸3天
不列颠空战的关键为何是德军误炸伦敦?继续轰炸一周,英国必亡国
德国第17号作战令为什么严禁轰炸伦敦?实施“鹰日计划”,盼和谈
大不列颠空战正酣,海面上争抢飞行员,广播公司在峭壁上“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