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模拟测试卷(一)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共32分。1-8小题为单选题,每题3分,9-10小题为多选题,每题4分)
1.小明利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cm、2.36cm、2.57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
A.2.36cmB.2.cmC.2.35cmD.2.41cm
2.我国最新研制的磁悬浮列车实验的最高车速达到km/h。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平直轨道上平稳行驶的列车有时可认为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B.这种磁悬浮列车可以做到超音速行驶
C.列车如果以最高速度运行,每秒钟运动距离超过m
D.看电视新闻报道的时候,屏幕上飞驰的列车相对于电视屏幕是静止的
3.11月17日我市迎来入冬第一场雪,为了使雪尽快熔化,在路面上喷洒食盐,这是因为(
)
A.盐使积雪的熔点降低
B.盐使积雪的温度升高到0℃而熔化
C.盐使积雪的熔点升高
D.喷洒盐后的雪不再属于晶体,不需要达到熔点就可以熔化
4.“农谚”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下列对农谚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惊蛰云不停,寒到五月中”,云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伏天三场雨,薄地长好麻”,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D.“小寒冻土,大寒冻河”,河水结冰是凝固现象
5.下列有关光学的知识,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光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组成的
B.光垂直入射到平面镜上,反射角是90度
C.玻璃幕墙反射太阳光造成光污染是漫反射
D.电视机的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控制电视机
6.如图所示,用硬纸片做成一个无盖的纸盒,罩住一个正在播节目的半导体收音机,在纸盒上放一只“小老鼠”,将会看到“小老鼠”翩翩起舞,这一现象说明了(
)
A.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B.传声不需要介质
C.响度与频率有关D.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7.如图所示,光屏上能看到烛焰清晰的像,下列操作不能使光屏上清晰的像变大的是(
)
A.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
B.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只将凸透镜向左移动适当距离
C.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和光屏都向右移动适当距离
D.换一个焦距更小的凸透镜,调整光屏至适当的位置
8.冰的密度为0.9×kg/m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体积是1m3的冰化成水后密度不变
B.体积是1m3的冰的质量是kg
C.质量是1kg冰的体积是m3
D.体积是0.5m3的冰的密度是0.45×kg/m3
9.密度知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下列关于密度的一些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能装1kg的水的瓶子一定能装下1kg的酒精
B.铁比铝的密度大,表示铁的质量一定比铝大
C.乒乓球不慎被挤瘪但无破损,球内气体密度变大
D.为减轻质量,比赛用自行车采用强度高,密度小的材料制造
10.将一根弦的两端固定在空心盒上,可弹奏出不同音调的声音。当弦长为60厘米,发出的音为“dou”;当弦长为45厘米,发出的音为“fa”;当弦长为40厘米,发出的音为“sou”。由此可作出的合理推测是(
)
A.弦越短,发出的音调越高
B.弦越短,发出的音调越低
C.要发出“ruai”音,弦长应大于60厘米
D.要发出“mi”音,弦长在45﹣60厘米之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11.如图是用水下照相机拍摄的小球在水中下落的一张频闪照片。已知水池壁上每块瓷砖的高度为15cm,闪光灯每隔0.1s闪亮一次(即拍摄一次)。由图可知,小球从位置A到D做的是 (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小球通过D点时的速度为 m/s。
12.小明同学在一座山崖前,大喊一声“要放假了”,经过2s后,他听到了回声,则小明离山崖有 m(声速为m/s),这种方法不能用来测量月亮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其原因是 。
13.在研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和“沸腾的规律”实验中,共同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停表和 。晶体熔化和液体沸腾过程中的共同点是 。
14.豆豆在一家商场通过光亮的瓷砖地面看到了挂在天花板上的吊灯,如果吊灯到地面的距离是6m,则像到地面的距离为 m,他在墙上的镜子里看见妈妈的眼睛,同时妈妈 (选填“能”或“不能“)看见他的眼睛。
15.如图所示,烛焰发出的光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该像是倒立、 的实像,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设备有 (写出一种即可)
16.学校某班级的教室里饮水机贮水桶盛满纯水时,纯水质量是10kg,当用去一半后,剩余在桶中的水的密度是 kg/m3.这只桶 (选填“能”或“不能”)盛下10kg酒精(ρ酒精=0.8×kg/m3)。
三、作图题(每题3分,共6分)
17.如图所示,看到S′处有一条鱼,为了叉到鱼,应对准位置更深的S叉去。请你在图中作出一条由S发出,经过水面后射入人眼看到像S′的光路图。
18.请在如图所示的虚线框内画出适当类型的透镜。
四、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40分)
19.小明在实验室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
(1)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该装置中有一处明显错误是: 。
(2)另外两组同学选用相同的实验装置完成该实验,他们分别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得到a、b两个不同图象的原因可能是 。
(3)如表是实验过程中不同时刻的温度记录,小明由于粗心大意记错了一个实验数据,你认为错误的数据是第 min时水的温度,你这样判断的依据是 。
时间/min
…
8
9
10
11
12
13
14
…
温度/℃
…
96
97
98
98
95
98
98
…
(4)改正数据后,小明根据实验数据判断出实验室内水的沸点,那么在当时的实验室环境下,99℃的水将处于 态。
(5)温度计刚放入热水时,表面变得模糊,看不清示数,是由于水蒸气在温度较低的温度计表面 成小水珠造成的。
20.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同学们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1)为了完成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ENF 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
(3)如图甲所示,使一束光贴着纸板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后,沿另一方向射出。图中∠i是 (填“入射”或“反射”)角。
(4)当入射角增大时,反射光线 (填“靠近”或“远离”)平面镜。
(5)下表是实验中记录的数据:
次数
1
2
3
4
5
6
∠i
20°
30°
40°
50°
60°
70°
∠r
20°
30°
40°
50°
60°
70°
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反射角 入射角。
(6)如图乙,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在纸板上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 ,实验还可以得出: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法线的 。
21.小李同学为了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取了适量的这种液体的样品倒入烧杯中,进行实验:
(1)实验前,小李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 处。
(2)调节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则他应该将平衡螺母向 端移动(选填“左”或“右”)。
(3)首先他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72.0g,再将烧杯中的部分液体倒入到量筒中(如图乙所示),则倒入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为 cm3。
(4)最后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质量(如图丙所示),m2= g。
(5)他用密度公式ρ=计算得到液体的密度为 g/cm3,相当于 kg/m3。
(6)在两次测量质量时,小李发现都使用了同一个磨损了的砝码,则对所测液体密度的结果 (填“会”或“不会”)产生影响。
五、计算题(共10分)
22.星期日爸爸开车带小明去图书城购买科普读物,回来后小明问爸爸关于车的一些问题,并做了记录,内容如表,请你根据记录内容完成计算:
平均车速:30km/h
等速耗油:9L/km
油价:4.80元/L
汽油密度:0.75×kg/m3
(1)若小明去图书城单城程时间为20min,则小明家离书城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2)往返路程消耗汽油多少千克?花多少钱?
试题解析
1.解:在四次测量的数据中,2.57cm记录的数与其他三次差别太大,故2.57cm记录错误,故应去掉;
物体的长度为L=≈2.36cm。
故选:A。
总结: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时,最终结果要保留与测量值相同的有效数字,以保证相同的准确程度。
2.解:A、平直轨道上平稳行驶的列车,因其作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即可认为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题可知,最高车速v=km/h≈.7m/s<m/s,即最高车速小于声音的速度,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当列车以最高速度行驶量,1s内通过的距离:s=vt=m/s×1s=.7m>m,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看电视新闻报道的时候,屏幕上飞驰的列车相对于电视屏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说列车相对于电视屏幕是静止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总结:本题考查速度公式、运动与静止及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基础性强。
3.解:
寒冷的冬季,空气温度低于雪的熔点,为了使雪尽快熔化,向积雪撒盐,是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在积雪上洒盐水相当于掺杂质,使雪的熔点降低,使积雪熔化,交通方便,故A正确。
故选:A。
总结:明确晶体熔点高低的影响因素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4.解:
A、云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小水珠,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故A错误;
B、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水珠遇到凝结核后变成大水珠然后由于重力作用掉落到地面形成的,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固态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C错误;
D、河水结冰是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总结:熟悉常见的自然现象,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的状态变化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5.解:
A、太阳光是由红、橙、*、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太阳光是复色光,故A错误;
B、光垂直入射到平面镜上,入射光线、反射光线都与法线重合,则反射角是0度,故C错误;
C、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造成的光污染是由于光的镜面反射引起的,故C错误;
D、电视机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来实现遥控的,故D正确。
故选:D。
总结:本题考查了光的色散、光的反射、红外线,这些内容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内容,做题时一定要细心。
6.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纸盒发出声音时,纸盒不断上下振动,因此纸盒上的小老鼠能够“翩翩起舞”。
故选:D.
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纸盒的振动通过上面小老鼠的跳动来体现,体现了转换思想。
7.解:A、由图可知,u>v,凸透镜成实像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根据光的可逆性,可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A能;
B、由图可知,u>v,凸透镜成实像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只将凸透镜向左移动适当距离,当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能;
C、根据凸透镜物近像远像变大的性质,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和光屏都向右移动适当距离,可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能;
D、换一个焦距更小的凸透镜,焦距越小,凸透镜会聚能力越强,调整光屏至适当的位置可得倒立缩小的实像,故D不能。
故选:D。
总结: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和应用是凸透镜成像习题的重要依据,一定要熟练掌握。
8.解:A、体积是1m3的冰化成水后质量不变,体积变小,根据ρ=可知,密度变大。故A错误。
B、根据ρ=可得,体积是1m3的冰的质量是:
m冰=ρ冰V冰=0.9×kg/m3×1m3=kg。故B正确。
C、根据ρ=可得,质量是1kg冰的体积是:
V冰′==≈0.m3.故C错误。
D、密度是物质的是一种特性,同种物质密度相同,故体积是0.5m3的冰的密度是0.9×kg/m3.故D错误。
故选:B。
总结:此题考查密度及其特性、密度公式及其应用,正确理解密度的特性,熟练运用密度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9.解:
A、瓶子容积V一定,能装1kg的水,若要装下1kg的其它液体,根据ρ=得,ρ液>ρ水,而ρ酒精<ρ水,所以不能装下1kg的酒精,故A错误;
B、铁的密度比铝的密度大,说明相同体积的铁和铝,铁的质量比铝的质量大,选项中缺少体积相同这个条件,故B错误;
C、乒乓球不慎被挤瘪但无破损,球内气体质量不变,体积变小,由公式ρ=可知,球内气体密度变大,故C正确;
D、由m=ρV可知,体积相等的情况下,用密度较小的材料,可使赛车的质量减小,所以为减轻质量,比赛用自行车采用强度高,密度小的材料制造,故D正确。
故选:CD。
总结:本题考查了密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我们要学会用学过的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10.解:AB、弦发声的音调高低与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弦越短,振动越快,发出的音调越高,故A正确,B错误;
B、当弦长为60厘米,发出的音为“dou”;ruai的音调高于dou的音调,故弦长应小于60厘米,故C错误;
D、“mi”音的音调介于“ruai”“fa”之间,故要发出“mi”音,弦长在45﹣60厘米之间,故D正确。
故选:AD。
总结:本题考查乐理知识,以及音调与频率之间的关系,难度不大。
11.解:由图知,AB、BC、CD的时间相同,小球通过的距离不相等,所以小球从位置A到D做的是变速运动;
由图知,BC、CD段小球通过的距离相等,故BD段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
小球在BD段通过的距离sBD=2×15cm=30cm,tBD=0.1s×2=0.2s,
则v===cm/s=1.5m/s。
故答案为:变速;1.5。
总结:物体进行变速运动时,物体平均速度不能确定任一点的速度,物体进行匀速运动时,物体的速度等于任一点的速度。
12.解:声音从人传到山崖的时间:t=×2s=1s,
由v=可知,小明与山崖之间的距离:s=vt=m/s×1s=m;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月球的周围是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所以不能用这种方法测量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故答案为:;真空不能传声。
总结: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弄清声音从人传到山崖的时间(单趟用时)是解题的关键。
13.解:
(1)“固体熔化的规律”和“液体沸腾的规律”的实验都要用到温度计和停表;
(2)晶体熔化和液体沸腾过程中的共同点是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故答案为:温度计;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总结:本题考查熔化和凝固的实验,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14.解:光亮的瓷砖相当于平面镜,依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吊灯到地面的距离6m,吊灯的像到地面的距离也应是6m;
因为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所以他在墙上的镜子里看见妈妈的眼睛,同时妈妈也能看见他的眼睛。
故答案为:6;能。
总结:此题考查平面镜的应用,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知道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即可解答此题。
15.解:如图可知,物距小于像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此时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或幻灯机;
故答案为:放大;投影仪。
总结:此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同时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难度不大。
16.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随物体的质量、体积的变化而变化。
贮水桶的水用去一半后,密度是不变的,等于原来的密度为1.0×kg/m3。
因为贮水桶的容积一定,并且最多装10kg水,由于酒精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由ρ=可知,当体积一定时,质量与密度成正比,将桶装满酒精时,其质量小于10kg,
所以一定不能装下10kg酒精。
故答案为:1×;不能。
总结: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理解:当容器的容积一定时,所装液体的质量与液体的密度成正比。
17.解:
人之所以能看到水中的鱼,是由鱼反射的光线经水面折射后进入人眼,因此光的传播方向大致为S→A;鱼的像是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到的,所以直接连接AS′,与水面的交点即为入射点;连接S和入射点即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
总结:本题考查生活中的折射现象,要求学生能学以致用,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考查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8.解:因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通过焦点,所以应画入凸透镜,如图:
总结:本题考查学生对凸透镜和凹透镜光学特点的了解及应用,属于基础性的知识。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能够判断出光线经透镜后变得发散还是会聚,是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
19.解:(1)图甲所示装置中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壁,这会使温度的测量结果偏高;
(2)由图象还可以看出,a、b两种图象的沸点相同,b加热时间长,所以原因可能是图象中水的质量不同。
(3)水沸腾时温度的特点是: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因此可以判断第12min的数据是不正确的;
(4)水沸腾时需要吸热,在当时的实验环境下,水的沸点为98℃,而99℃高于水的沸点,水将处于气态;
(5)开始实验时,温度计自身的温度较低,热的水蒸气遇冷的温度计壁液化成小水珠,沾在温度计壁上,造成很难看清示数。
故答案为:(1)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到烧杯的杯壁;(2)水的质量不同;(3)12;水沸腾时温度的特点是: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4)气;(5)液化。
总结:此题考查的是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包括温度计的使用、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及利用图象反映沸腾的特点等,都属于基本技能的应用,难度不大。
20.解:(1)因为实验时要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所以需要量角器;
(2)法线在纸板上,当把纸板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法线与镜面垂直,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如果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则镜面的法线不在纸板上,入射光沿纸板照射后,反射光线不在纸板上,则我们在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
(3)垂直镜面的是法线,射向镜面的光线为入射光线,离开镜面的光线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是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反射角;
由图甲知OE为入射光线,OF为反射光线,∠i是入射角,∠r是反射角;
(4)当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角也增大,反射光线靠近平面镜;
(5)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6)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纸板F与E不在同一平面内,在纸板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由此得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的结论,而且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法线的两侧。
故答案为:(1)量角器;(2)竖直;(3)入射;(4)靠近;(5)等于;(6)在同一平面内;两侧。
总结:此题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要熟记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并且要搞清每一个相对内容的得出,特别是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的关系,要掌握实验的目的和操作方法及结论。
21.解:(1)实验前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
(2)图甲中指针偏右,说明右侧质量大,因此应向左移动平衡螺母;
(3)量筒的分度值为1cm3,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为V=30cm3;
(4)剩余液体和烧杯的质量为m2=20g+10g+5g+4g=39g;
(5)量筒中液体的质量为m=m1﹣m2=72.0g﹣39g=33g,
液体的密度为:
ρ===1.1g/cm3=1.1×kg/m3。
(6)使用磨损的砝码会使读出的物质质量偏大,但是在此实验中我们是将两次实验结果相减来计算量筒内的质量,所以对最后的质量不会有影响,所以对求液体的密度不会有任何影响。
故答案为:(1)零刻度线;(2)左;(3)30;(4)39;(5)1.1;1.1×;(6)不会。
总结:题中考查了关于液体密度测量的基本技能,包括天平、量筒的读数,运用密度的公式进行计算等,属于中等题。
22.解:(1)小明家离图书城的路程大约s=v1t=30km/h×h=10km;
(2)往返的路程为2×10km=20km;
消耗汽油的体积V=20km×L/km=1.8L;
消耗汽油的质量m=ρV=0.75×kg/m3×1.8×10﹣3m3=1.35kg;
需花费汽油费1.8L×4.8元/L=8.64元。
答:(1)小明家离图书城的路程大约为10km;
(2)往返途中,用掉汽油1.35kg;需花费汽油费8.64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