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应了那句俗话:川渝车企多奇志。前几天,来自重庆的两家车企,成了业界争议的焦点。
先是上周五,在国内名不见经传的重庆SWM斯威汽车,突然花费巨资,在意大利著名的米兰梅阿查球场,举行了SWM斯威G01新车型发布会。并且请了两名国际米兰球星到现场助阵。
这还不是最“奇志”的。就在同一天,美国硅谷,一个名为“SFMOTORS”的新能源汽车公司,完成了其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首秀。
而这个“SFMOTORS”,甚至连百度词条都没有,突然进行的发布会,甚至一度让人以为是“顺丰”要进*汽车行业了……
事实上,这个“SFMOTORS”,在脱下美国公司的外壳之后,就是重庆小康股份。
同一天,两个并不怎么知名的重庆车企,在跨越大西洋的两个大洲,举办声势浩大的发布会,他们的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
海外收购,行事激进
说到中国的本土车企在海外举办发布会,其实并不鲜见。其主要目的往往不是为了扩大海外市场的影响力,而是为了营造出一种高逼格、高档次、国际化的形象。
这个逻辑并不复杂,无非是抓住了国人“崇洋”的心理,与某些领域“出口转内销”的路子如出一辙。
讲白了,就是搞个噱头,抓点眼球,但其重点,还是在国内——要么为了车型销售,要么为了在向投资者圈钱。
但是,此番重庆的两个车企,之所以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步子,迈得太大了。
正如那句话:“川渝车企多奇志”,之所以用了“奇志”而没有用“奇葩”,主要是因为这些车企确实是在做事,只不过这做事的方式,过为激进。
此番在海外举行发布会的斯威汽车和“SFMOTORS”,其实有一个共性——都是重庆本土企业通过海外收购,披上了一件“洋外衣”。
年,植根于重庆的中国民企鑫源控股远赴意大利,收购了SWM品牌,顺带将宝马位于意大利的一个摩托车工厂也买下了。
和SWM一样,鑫源控股也是一家造摩托车起家的企业,这个企业早期产品以农机、摩托车为主,此后鑫源控股与华晨合资,生产华晨金杯的商用车型,比如金杯小海狮X30,金杯等。
然而,高速发展的乘用车市场,让鑫源动了心,于是通过收购斯威(SWM)品牌,完成了到乘用车的跨越。
至于“SFMOTORS”,其背景与斯威汽车如出一辙。其背后的小康股份,是一家成立于年,位于重庆沙坪坝区,以产售电器簧和微车坐垫簧起家的公司。
小康股份目前以发动机、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整车为主营业务,旗下更拥有东风小康汽车、小康汽车动力、瑞驰新能源汽车等品牌。
在眼下新能源热的大背景下,小康股份决定进*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其方式,就是向海外投入巨资,在美成立SFMOTORS公司,并以SFMOTORS为名,以超过一亿美元的资金,直接购买美国现成的汽车工厂,包括与AMG民用汽车工厂相关的土地、厂房、工厂设备和配套设施等。
走捷径,指望“一跳到位”
很明显,无论鑫源,还是小康股份,采用的方式,都是以直接购买海外的相关资源,无论是品牌还是生产基地,其目的,都是为了最快速度的绕开品牌初期“发育期”,完成“跳跃式发展”。
对于鑫源来说,常年生产商用车,造成的市场印象根深蒂固,如果想发展乘用车,开辟新品牌是必然之举。然而,国内初创品牌,从零开始,且不论是否能发展起来,光其要消耗的推广资源,也是天文数字。
而对于小康股份来说,尽管旗下车型覆盖从摩托车到微车再到SUV,也有东风小康这样的知名品牌,但受制于品牌力,小康股份想在车市里继续向上,也遇到了瓶颈。
对于小康股份来说,想发展新能源乘用车,购买国外品牌并不现实。因为国外除了特斯拉之外,并没有成熟且具有一定品牌影响力的新能源品牌。
所以,小康股份采用的方式,是直接海外“买厂”,然后向“内销”。
换句话说,小康股份的做法,与当初备受争议的“达芬奇家具”有某些方面的类似。
收购之余更要有研发实力
其实,购买海外品牌,在中国车市早有先例,比如吉利收购沃尔沃和上汽收购罗孚,都是中国车企收购海外品牌的成功案例。
但是,吉利和上汽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在收购品牌的同时,在自主研发能力上也下了大工夫。进而在收购品牌之后,能够将品牌的品牌力与研发实力相结合,将品牌推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而鑫源和小康之所以备受争议,关键原因就在于此——二者过于激进,以图在最短的时间内,就收获最大的